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23省市自来水含致癌物?媒体:新闻乌龙吓坏公众

2023-05-03 13:30:52      点击:

自来水厂

原标题:自来水检出亚硝胺,工人日报刊文:新闻“乌龙”吓坏了公众

《科技日报》10月14日刊发报道《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或与喝水有关,饮用水中亚硝胺是美国3.6倍》,在网络上获得大量转载。该报道提到,“由于具有高致癌性、高检出率以及在我国可能被纳入水质检测标准,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空前关注”。《工人日报》10月20日对此刊发署名吴迪的评论文章《新闻“乌龙”,吓坏了公众》,指上述报道用“致癌”字眼,再加上剂量对比的放大,“成功”引发了公众担忧和恐慌;该文还举例说明,个别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不时发生“新闻+科普=谣言”的“乌龙”事件。评论全文如下:

科研人员注重表述的准确性,记者往往更钟情于具体的、可视化表述,以讲故事的手法吸引受众,但这种用新闻故事取代科学事实的做法可能会失之准确。

近日,多家媒体援引清华大学一项有关自来水的调查研究,报道称国内23省44城自来水检出疑似致癌物亚硝胺,引发公众恐慌。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教授表示,研究有价值,炒作无意义,“有些媒体误读了意思,简单一句话:不用担心。”然而,专家的澄清未能彻底平息公众恐慌,从网友到部分媒体评论,指责水污染、谩骂澄清报道是在“洗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如果只看标题《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或与喝水有关,饮用水中亚硝胺是美国3.6倍》、《23省44城自来水检出消毒副产物,或致消化道癌》,是不是很吓人?报道中,一些媒体不去解读亚硝胺到底是否致癌、饮用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是否需要制定标准,而是用“致癌”字眼,再加上剂量对比的放大,“成功”引发了公众担忧和恐慌。大量近乎网络暴力的言辞让一些专家关于致癌剂量、证据不足的解释和澄清,淹没在汹汹舆情中。

在此番事件中,新闻传播中的“首因效应”发挥着不小作用。从“吃瓜群众”的一片质疑声中可见,看了相关报道产生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深刻的,之后再怎么解释澄清,在很多人眼里也是“此地无银”,甚至“越描越黑”。彭宇案就是典型例证。与此同时,公众一段时间以来对空气、饮用水、食品等安全性的隐忧,也为类似失实报道引发“轰动”做了“铺垫”。

另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媒体报道的失当。科学新闻的第一职责是释疑解惑,然而个别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不时发生“新闻+科普=谣言”的“乌龙”事件,如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便是媒体曲解概念的案例。媒体本该作为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谣言“清道夫”,如果反而扮演了造谣传谣始作俑者的角色,无疑是媒体的严重失职与悲哀。

这里面,有些情况是记者在将冷冰冰的科学研究成果“翻译”成通俗语言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通常,科研人员与记者对同一成果或信息的表述不尽相同,科研人员注重表述的准确性,而记者往往更钟情于具体的、可视化表述,以讲故事的手法吸引受众,但这种用新闻故事取代科学事实的做法可能会失之准确。

更令人忧虑的是,新闻报道不够专业以及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编造噱头,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有意无意地淡化“不喜欢的事实”,放大“想要的结果”。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可以选择将信息以何种顺序、方式呈现给受众,但底线是不能夸大、扭曲事实。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其结果往往是损害社会整体信任,妨碍公众理性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公众因不当报道产生的负面情绪,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成本才能消弭。因此,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研究成果、调查数字的报道,作为连接科研成果与民众之间的纽带,媒体应践行新闻伦理,当好“守门人”,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报道,在信息第一次传播时就力求准确严谨。一旦出现失实报道,相关部门也有义务尽早站出来,用详实的证据来回应关切。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平,是着眼长远要努力的方向。

附《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或与喝水有关,饮用水中亚硝胺是美国3.6倍》(印刷版原标题为《亚硝胺成致癌“隐型杀手”,水质标准亟待出台》,转载自10月14日《科技日报》)

亚硝胺成致癌“隐型杀手”,水质标准亟待出台

由于具有高致癌性、高检出率以及在我国可能被纳入水质检测标准,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空前关注。

“我们从全国23个省、44个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共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包括出厂水、用户龙头水和水源水。研究中测试了当前已知的全部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其中NDMA(亚硝基二甲胺)的浓度最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陈超副研究员12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其课题组今年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就是关于全国饮用水系统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普查。该结果已于日前在市政和环境领域顶尖期刊《水研究》上发表,“饮用水中的亚硝胺问题有紧迫性,需要尽快研究和进行工程改造!”陈超呼吁。

饮用水亚硝胺检出率不容忽视

在过去三年中,陈超及其团队分别测试了44个城市供水系统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在已检测的全部水样中,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水源水中的NDMA生成潜能平均为66ng/L。他表示,与美国环保局在2012年公开的一项大规模普查数据相比,亚硝胺在中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检出率是美国的3.6倍。而西欧国家的饮用水亚硝胺浓度比美国还低。

在课题组检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10个供水系统中,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27ng/L和28.5ng/L,水源水中的NDMA生成潜能为204ng/L。

陈超表示,在已经鉴别出的700多种消毒副产物中,亚硝胺是健康风险最大的消毒副产物类别之一,特别是NDMA。

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

医学界在50年代就发现亚硝胺是一类强致癌物,当时主要研究食品、烟草和工业污染中的亚硝胺。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研究始于20世纪末。“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中国某些区域的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陈超说,他们此次监测到这些区域的自来水受到来自工业废水的严重的亚硝胺污染。同时,今年南京大学某课题组在华东地区江苏省多座城市的水源水中也发现了严重的亚硝胺污染。

“据报道,根据毒理学试验结果,NDMA终生饮用的百万分之一致癌风险浓度是0.7ng/L,据悉美国环保署正力图制定的美国亚硝胺浓度标准,其限值可能在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致癌风险浓度的范围之内。”陈超透露。

中国尚无饮用水亚硝胺水质标准

陈超说,目前已经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饮用水中NDMA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提出了100ng/L的推荐值,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了国家标准,分别是40ng/L、100ng/L;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麻省和加州的标准更严,分别是9ng/L、10ng/L、10ng/L。”

“不难看出,我们的饮用水中亚硝胺检出情况比这些地方都严重。”陈超说,但是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还没有这一个项目。

一旦将亚硝胺纳入标准,进行大范围的监测是否困难呢?陈超表示,亚硝胺监测是有一定困难,要测试水中ng/L量级的微量亚硝胺,需要使用气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再加上串联质谱,监测设备两三百万一台,每个水样的测试成本也较高。不过他也表示国内已有十几家自来水公司有该设备,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检测方法。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亚硝胺的检测能力,目前大型自来水公司的水质是有保障的。

人口密、污染重的区域风险更高

记者从报告看到,亚硝胺风险高的水样主要来自两个区域——华东区和华南区。检出龙头水中最高值达到19ng/L。

在人口密集的其他区域,如华北和华中,虽然水源水中NDMA生成潜能浓度不高,但其龙头水平均浓度达到12ng/L和18ng/L。“原因也许与不同的水处理工艺有关,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或者彻底的折点氯化,大部分亚硝胺前体物比较容易被游离氯氧化分解,可有效降低超标风险。但一旦水源受到污染,使用传统工艺的自来水厂对亚硝胺的控制效果有限。”陈超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亚硝胺浓度最高的区域,NDMA浓度分别为27ng/L和29ng/L。

“我们在该区域的某县城检出了全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最高浓度,是44个城市中唯一超过世界卫生组织100ng/L标准的。”陈超说,那些龙头水中检出高浓度NDMA的城市很可能是其水源受到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的NDMA前体物污染。




 


健康人群丨饮用建议


●将氢水当作日常饮用水;
●早晚各饮用400ml;

●日间饮用800-1200ml;

●40°的温水,小口多喝是最好的饮用方式。

选它☞:汇进升活性氢原子山泉水(氢浓度≥6000ppb)



 

     【汇进升活性氢原子麦饭石山泉水】本着诚信、协同、创新的精神,积极寻找良好水源,经过对沂蒙山区多地实地勘察,终于在沂蒙山脉的食用水源保护地麦饭石矿岩区内的五彩山中发现了自涌山泉,该泉从沂蒙山脉岩层深处喷涌而出,富含硒、钙、锶、钾、钠、镁、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经过高新技术制氢设备的激发,氢原子浓度稳定达到6000PPM以上,从而提高人体代谢能力,净化血液并修复细胞,提高人体自觉与自愈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饮用水。

    常喝汇进升活性氢原子麦饭石山泉水,能调理身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对治病起很好的辅助作用和美容效果。